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

对于《国风》来自民间采风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成为文学常识。而朱东润已经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即已经提出了对《国风》出自于民间的质疑,事实证明朱先生的质疑是有价值的。

一、作者简介

朱东润(1896-1988),当代著名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朱世溱,泰兴县城人。代表作品有《陆游传》、《梅尧臣传》、《李方舟传》等。朱东润一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深入广泛,著作等身。其中他对《诗经》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于《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

二、创作背景

对于《诗经 国风》的来源问题,历史上早已有了广泛的“三说”,即“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为“采诗说”。

“采诗说”认为周代设采诗的官员到民间去采集诗歌,并把这些反映社会生活的诗作献给统治者,以便于他们了解民风民情。现知最早提出“采诗说”的应该是班固的《汉书·食货志上》。《国风》出于民间的说法,在清代以前皆无异议,后来由崔述首先提出质疑。而现当代学者怀疑此说的也有不少,如冯沅君、陆侃如。直到抗战前夕,朱东润写了《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一文,否定了“采诗说”,这篇文章十分重要,只是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

三、文本主要内容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朱东润先生已经标出。

备述“出自民间说”
这一部分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目的,即:“今果能确然指认《国风》百六十篇,或其中之大半,不出于民间者,则《诗》出于民间之说,自然瓦解,而谓一切文学来自民间者,至此亦失去其一部之依据,无从更为全称肯定之主张。”继而备述各家有关“国风出自于民间”的说法,《汉书艺文志》、宋人论《诗》、方玉润《诗经原始》、元遗山《陶然集诗序》等有影响的著作中都是言之凿凿地肯定“民间说”的。朱先生先从“士”字入手,将这个固有的看似圆满的固有说法打开了一个缺口。

最后又说到将用《毛诗》以及“三家诗”来证明观点,第一部分可谓是全书的脉络提纲。

以《毛诗序》作参考论
《毛诗序》中有些篇目已指出作者,朱先生列了一个表格,在这个表格中,他将《毛诗序》中指出的“作者”做了分类,即:国君或夫人、王族或公族、大夫、大夫之妻、君子、国人、百姓、孝子、民人几种,这类诗共有六十九篇。国人以下“百姓、孝子、民人”各有一种,通过《诗经》内部诗篇自证推论出其三种皆是“士人”阶层,另同类相证“国人”与“君子”同,也是统治阶级。

论及三家诗
三家诗中,也有很多说了作者。《邶风 柏舟》《燕燕》《式微》《载迟》《大车》,此五诗,三家以为君夫人之诗也;《关雎》《鸱鸮》《黍离》,此三诗,三家以为大臣及大臣之子诗也;《汝坟》《二子乘舟》《硕人》,此三诗,三家以为大夫之妻及公子与君夫人傅母作;《蟋蟀》《芣苢》,此二诗,三家以为君子及君子之妻诗也;《淇奥》《行露》《驺虞》《伐檀》,此四诗,三家以为国人及国人之女之诗也;独《甘棠》诗,仅有史家孤证,不足以确指民间;《相鼠》言“人而无仪”“人而无礼”,所斥之人不为在位者可知。

举诗中名物章句以为证
《国风》百六十篇,由名物章句而确知其为统治阶级之诗者,凡八十篇。朱先生把这八十篇归为六类。

(甲)由其自称之地位境遇可知者,有十二篇。

(乙)由其自称之服御仆从而可知者,有四篇。

(丙)由其关系人之地位而可知者,有十七篇。

(丁)由其关系人之服御而可知者,有四篇。

(戊)由其所歌咏之人地位境遇而可知者,有三十三篇。

(己)由其所歌咏之人之服御仆从而可知者,有十篇。

回答责难
朱东润先生知自己此说一出,必有很多责难,于是自己先列预料到的责难于此,并且一一详细作答。这一部分中共涉及到七个问题,有些问题是从具体诗篇来质疑,有的是从“君子”概念的阐述上来质疑,另有联系西方诗歌发展之事实进行问难。对于这些,朱先生皆从实际出发,一一对答。

总结展望
这是全文的最后一部分,一方面总结了所论证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最可贵的一点,是作者结合当时的时代特色,对民间文学的发展作了合理的展望。“大抵民间文学之立足点,在将来而不在过去,与其争不可必信之传说,何如作前途无限之展望?”“自文体解放以后,劳苦大众已与文字歌曲为长足之接近,而其人又以社会组织之变更,自乡村流入都会,自田间流入工厂,接近知识之机会已多,其生事虽未必较优,然正以此不可终日之生活,更增进其格格欲吐、务求一倾而快之情感。”

四、文章影响以及价值

将《国风》出于民间说的地位抬高,近代是站在阶级斗争的立场上,朱先生这篇发表于三十年代的文章令出别论,一直以来并未受到充足的重视。但是他在文中严谨的论证,是很具说服力的,文中并没有一言咬定《国风》出于民间说是绝对错误的,而是在有些地方稍加反证即可证明此说不一定正确,这也是为何篇名为“质疑”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质疑态度是认真的严谨的。另外,全篇分为六大部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民间多是质朴但没有文化的百姓,即是有很多歌谣流传,能达到《诗经》这种华而不艳,醇厚雅正水平应该很困难吧。对《国风》出于民间的质疑,很有有价值。千年前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呼:“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也是有道理的。

文化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