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之美:从紫禁城到楼兰

最近看了王鸣野先生译著的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博士的(《Across the Desert》)《从紫禁城到楼兰》,首先这个译名很有韵味,我承认自己首先是被书名吸引的。

不十分了解1927-1928年的中国当时是一种什么状态,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社会环境上。历史课本上这样说过,1927年四月之后举国上下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中,政局动荡,依旧民不聊生。在这个时候进行学术考察,面临的环境是极其复杂的,且不说深入沙漠,自然环境如何恶劣,仅当局极其微妙的关系就很难把握,这支中瑞联合的国际行动队,怀着无比的勇气和大无畏,踏向了亚欧板块的腹地。他们有猛火力的军事装备,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有经验丰富专业能力极强且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热情。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的科学家参与了这次艰险也意义重大的考察,仅凭这一点足以说明当局是有见识、有心胸和尊重科学的。

“中国正在经历着一个躁动不安的过渡时期,这就是我面对的特殊时代。”斯文赫定在文首这样说道。

10个中国人,17个欧洲人(瑞典5人,丹麦1人,德国11人),还有一些雇佣的蒙古人和汉人,他们在1927年的5月初于包头出发了,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在中亚大陆腹地建立气象站。自5月至来年1月份到达新疆哈密,中间的9个多月内,他们除了进行严密勤奋的科学考察之外,还经历了各种“行军”的艰辛,同时也见识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魅力。

在书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骆驼暴动、黑色沙尘暴把一卷卫生纸吹出100米长、宿营在沙海中田园牧歌般的营地、驾驶圆木船泛舟额济纳河……异域罕见的风光生动地跃出纸面,我看到了那一望无际的金黄色沙海蔓延直至天际,听到古老的驼铃遥遥响起……更好玩的是,在这幅中亚风光的大背景下,这帮“外来者”吃的食物欧亚风兼备、用的语言更是多种多样(中文、蒙语、法语、德语、英语、瑞典语、维语……)他们在荒无人烟的营地庆祝中国的“双十”国庆、在冰天雪地且给养短缺的情况下过了完美奇特的圣诞,这种奇事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少见吧!那几个跟随而去的中国学生,甚至中国仆人,真是幸运啊!这是斯文赫定幽默风趣的笔墨展现出来的妙趣,他是一个很乐观、很有毅力的人。而且指挥能力也很强,“统帅”这支国际纵队深入戈壁,其威望和智慧可想而知啦。

楼兰探险之美

不知道骑在骆驼上颠簸是一种怎样神奇的经历!看着测量温度的气球快速升上沙漠高空的心情是不是既欣慰又很有成就感?橘色的苇草摇曳在夕阳里,隐藏着古老中国神秘的沧桑。汉代遗址、逝去的西域城邦、敖包、土尔扈特人……这些关注科学的外国人,能够理解其中承载的文化之重么?八十多年之后的西域又是什么面貌呢,好想去看看,去走走那条响满驼铃,同时又埋满骆驼尸骨的古道……

其实,对于这场探险,我想再看一些官方的记载和一些中国的私人日记,但现在还不知怎么才能做得到。在这本书中,我觉得斯文赫定用极其委婉的语言表达了对蒙古人的略略不满,对中国当时官方的一些无法理解,但是他只是一笔带过,深藏不露,这种敏感的话题也不便探讨,斯文赫定是极其睿智的。总之这本书是不错的旅行日记。我想知道中国的官方和其他的见证者对于这场旅行又有怎样的反映呢?中西公私之间,他们的关注点、偏重点在那些方面,这应该会反映出一些更“有趣”的情况吧!

另外,我喜欢那些像幽灵一样轻巧迅速地奔跑在沙漠和荒原上的野驼,它们矫健轻盈的身姿又隐藏了西域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楼兰那神秘而又深具诱惑力的面纱下,又是怎样朦胧妩媚的面容呢?

只可神往矣。

诗词文赋
0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