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印:历史的偶然成就了历史的必然

秦始皇在位时期(秦始皇的高祖母就是“芈月”),是秦朝鼎盛之时,同时也是秦朝走向衰退之时。因始皇出巡期间,突然暴毙。遗诏本应该是大公子扶苏继承王位,然而遗诏为奸臣赵高,李斯等人篡改,立胡亥为帝,也就是秦二世,而扶苏被逼自杀,同时杀死其兄弟姐妹二十余人。

胡亥在位期间苛捐杂税过重,大修先王没能完成的阿房宫,修筑北长城,刑法严峻,一人犯法全家壮丁要去劳役,累死,鞭笞,饿死,又有奸臣赵高,李斯等人扰乱朝纲,最终,导致陈胜吴广起义,此后,各方起义军和曾经被秦吞并的古都也都纷纷称王复辟。

秦朝最后的皇族之气在南方诸地的造反中渐渐退去。

在讨伐暴秦的征战中,脱颖而出了两位名垂千古的人物。一是世代楚国大将之后的项羽(未冕之王),二是出身于地方小官的刘邦。

刘邦夺取天下

……

项羽攻城掠地,达到新丰鸿门时,秦将章邯投降项羽,因投降的章邯部下吏卒们私议:“将军投降,如能够攻入关中,击破秦军,当然是好,如果不能,诸侯(指项羽)必然把我们谴回东方,那时我们留在秦地的妻妾子女必然遭到叛国罪而屠杀!”,就在这时候,项羽的麾下吏卒听见了,报告项羽,项羽下令连夜坑杀20万降卒。

此时,刘邦早已经攻取了咸阳城。不过刘邦丝毫不动百姓财产,不掠夺妇女,秦宫封条,退回灞上驻扎(今天西安市东,不动百姓丝毫之财产,不掠夺妇女,此时刘邦的内心早已经有了称帝的野心,但又不占秦宫,退而灞上驻扎,原因是10万兵力不足以和项羽的40万大军抗衡)。

刘邦左司马曹无伤,密报项羽,说:“沛公已攻取咸阳城,有意称王于关中,要认秦王子婴为相,所有的秦国珍宝都将据为己有。”,项羽闻之,大怒:“明日一早,饱餐将士,攻取刘邦之军队”。

曹无伤,连夜回灞上。

项羽身边有一位70多岁的老将,名范增,对项羽说:“沛公从前贪财好色,今入咸阳却不取百姓一分一厘,不抢妇女,志向不小。我私下命人观相,发现刘邦具有龙虎之气,这是天子之气啊!要快速灭掉刘邦(既然有帝王之气,岂可说灭就灭的呢?),千万不能失误”。

看到这里,如果历史没有往下发展,那么我们觉得刘邦必死无疑了。

然而,项羽叔父项伯知道了此事,项伯在秦朝杀过人,刘邦身边的大将张良曾经救过他,私交甚是亲密。于是,项伯为了救刘邦身边的张良,连夜骑马奔赴灞上,私见张良(人家只是为了救好朋友,不关心刘邦死活的,另外项伯做的也不错,也没有出卖项羽,仅仅是为了捞回一条朋友的命)。告诉张良项羽将要攻击刘邦,留在此地,小命不保,你快跟我走吧。” 张良说:“我是代韩王送沛公来的,,如今沛公有急难,我自己逃走这是不义”,很任性,就是不走。

于是,张良就去帐中见沛公,说出此事,想让沛公当面和项伯解释,让项伯回去稍个话。

刘邦请项伯入帐,以兄之礼相待,又是敬酒又是定娃娃亲。接着沛公对项伯说:“我入关以后,一切保留,秋毫未动,吏卒百姓都记录在册存档,府库公产都严格把守,我是怕有别路诸侯捷足先登,所以守在这里等待项将军来接管,我怎么敢反叛呢?!我刘邦不敢背信弃义,绝无二心啊”。哎呀,说的很真切,加上张良又是项伯的恩人兼好友,于是项伯回去和项羽解释。并在临走之前,叮嘱刘邦说:“明天早上一定要早早去到项羽那里解释清楚”,(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项伯回到军中后,告诉项羽实情,又说:“如果不是人家刘邦先击破关中秦军,将军怎么敢一直深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而我们要出兵攻击人家,这是不义之举啊!倒不如善待沛公!”。这不,项羽也觉得有理啊!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戴着宝玉和几十个随从来到了鸿门。一见到项羽,连忙道歉解释:“我和将军,一起攻秦讨伐暴秦,将军战于河北,我战于河南,我自己也没想到能先入关中啊。而现在有小人谗言,使我和将军之间出现了嫌隙。”

项羽说:“这是沛公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可见,项羽也是一个耿直的人,没有心机,打仗可以,谋略欠缺,直接把高密的人出卖了)。

话说完了,该喝酒了。此时的项羽并不想杀刘邦了,而在酒席间,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可是项羽很犹豫。(我不明白,项羽能坑杀20万大军,却在取了关中之后不忍心杀掉刘邦。若说怕别人说不义,完全可以因为沛公取了关中而为借口杀掉刘邦,也许是因为项羽觉得刘邦才10万兵,不足为患。)

范增急了,走出宴席,找来项庄。告诉项庄:“君上为人心肠太软,你去假借舞剑的名义,趁机杀了刘邦!这人非杀不可。”

于是,项庄进去借机舞剑助兴,项伯看出来了,也把剑和项庄一起舞剑,并且总是用身体保护住刘邦(刘邦命大啊!关键时刻贵人相助,绝处逢生),项庄舞剑,也没能刺杀沛公,而在此时张良又出账找来樊哙,樊哙英勇无比,冲进帐中,面对项羽。项羽觉得此人英气十足,威猛无比,便赐酒,赐肉。两个人的对话也针锋相对。(其实此时项羽的内心应该也开始想杀掉刘邦了,因为这么多人保他,越是这样越会激发君王的抵触心理,尤其是在当前的时局下,项羽发现刘邦身边人才众多。我自己揣摩的,具体心理活动要从众多文献中去寻找)

而就在樊哙和项羽慷慨陈词,说一些我家沛公如此忠心耿耿的时候。刘邦发觉气氛不对,也许瞄到了项羽的杀机重来,于是借机出去解手。走出账外后,叫来张良,并借机把樊哙也叫了出来。张良对刘邦说:“沛公现在得走了”。刘邦说:“我出来的时候没有告辞怎么办?”。张良说:“做大事的时候不必拘谨小节,如今人家为刀俎我们为鱼肉,危在旦夕,还讲什么告辞!”,于是,沛公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抄近路奔马而走,张良留下来去和项羽献礼。

刘邦刚走,项羽就派人召刘邦回屋。此时,只有张良进帐中,和项羽解释说:“沛公不胜酒力,酒醉不能支持,所以不能进帐和大将军告辞,谨差我为将军送上白玉和玉斗。”,项羽说:“沛公现在在哪里?”(人没杀了有点后悔了)。

张良说:“喝醉了,被人扶回去了!”,于是项羽就收下了礼物。(江山已失,区区两件玉石要之何用!?)

在一边的范增受不了了,夺过玉石狠狠的摔在地上。大骂:“这些年轻无见识之辈,不足以同谋大事,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刘邦了!我们这些人,全都会成为刘邦的俘虏。”

沛公回到军营,立刻斩杀曹无伤。(该死,无论在正派反派,小人全部该死)

大家读完了这个历史片断之后,会不会不仅感慨:历史的发展是无数的偶然间构成的。这些偶然就是一个历史。不同的偶然也许在我们看不见的世界纬度裂化为无数个平行世界,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也甚至没有。所以,历史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因为历史又是客观的,所以我们也不太容易给可观的事物下一个有意义的定义。

细数历朝更替,无不具有同样的形态,这是历史的必然吗?对,谁成王败寇,带有历史的偶然(其实我还是不太喜欢历史的偶然这种说法,我比较赞同混沌理论,简单的说也就是一切都是注定的,这种注定有一个前因后果的串联关系,比如发生第一件事,那么在第一件事的基础上可能会发生其他的一些事情,这样的理论便能把偶然这种纯概率的事情描绘的更科学,因为带有了因果),但是历史的渐进式发展,螺旋式发展,其淘汰更替的逻辑,我想,一定是历史的必然。

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无法统一的逻辑,无法统一的思想,因为人之智慧不是自然,自然规律恒定,人世之规律在利益权利,帮派思想等诸多方面永远不能统一。1515

2 条回复 A 作者 M 管理员
  1. 解决乱麻

  2. 测试乱麻是否解决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欢迎您 {{author}},您在本站有{{comments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