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练习书法的时候,我们看不见书法之博大精深,容易好高骛远。尤其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天份的人来说。我曾经刚刚练习书法的时候,就走入过这样的误区。仅仅因为从小开始,字就写的好,一直延续至今,让我误以为 “写字好” 就是书法,我现在才明白,当时我是多么幼稚,无知。
当代比较著名的书法大家“田蕴章”老师,也亲自讲述过他的这些误区。田老师说:“初练欧阳询,发誓十年内超越欧阳询,但是过了十年,我发现我这辈子都超越不了。书法,研究到深处,如入汪洋大海,深不可测”。
如果,谁要说“颜真卿的字”最好,或者说“某某”书家的字最好,那么也是认知有问题,因为经过历史与人民大众筛选出的名家作品,样样都是深不可测,没有可比性。所有对古代名家书法作出“最好,次好”对比的人,那很可能是在在狭隘的“书体”里没有走出来。走出来看看,书法是百家璀璨的!
其实人的思想,受限于他的认知。在他的认知范围内,错的也认为是对的,每个人都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但是只有自己的思维打不破。只有等到,自己的认知脱胎换骨,才有自我救赎的机会。遗憾的是,整个人类又有几个是认知正确的呢?说跑题了,话风转回来谈谈书法的认知问题。
接下来我就结合自身的经验教训,以及各个书家初练习书法时候存在的问题说一说我的建议。
第一:忘掉自己,找回自己,形成书风
无论你曾经写字多么好看,无论你的硬笔书法(确切的说是写字)如何飘逸,得到身边所有人的认可,切莫认为自己的字就离着书法很近。相反,如果你没有练过毛笔书法,没有彻底的研究过,临摹过一个古代名家的书法,那么你和书法不沾边。另外,身边若都是普通朋友(非书法圈的朋友)。他们的看法,也都是站在“写的很好看,很飘逸的层次”去欣赏罢了。
这个时候,如果你想开始学习书法,以往的功底虽是你先天的资本,这种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如果不假思索的搬到书法中,那么你从书法中是走不出来的。
所以,要先忘记自己,后而学习古代名家,多思考,坚持不懈的练习。最终,找回自己,形成自己的独特书风。

草书书法练习:书墨百家
第二:忌讳临帖不思考
临帖是学书的关键一部,这一部耗时最长久,如果算上零零散散的研究不同大家的书法,那么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总的来说,书法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临帖不能快,不快并非是字一定要写的慢,而是说每一个点画,每一个字的结构,以及笔意,游丝引带都要经过“捻断数须茎”的推敲与思索,正确揣摩透书家的笔意,做到胸有成竹的时候再下笔。另外,每一个字若做不到一气呵成,可以一个笔画一个笔画的揣摩。等到我们练完一本整拓本后,第二次,第三次,就渐渐的看出自己进步了。
练到什么程度呢?不看帖能尽可能的写的和原帖一样即可。

草书书法练习:书法笔
第三:博采众长,从临帖的港湾驶向书法的汪洋
临帖临地再像,也是别人的东西。不过,你得到的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宗”,点画,笔法,笔意,结构,灵活多变,结构章法严谨等等皆为宗旨。那么,你要利用这些东西,开辟一个“自我”的书法天地。那就是博采众长,继往开来。
不博采,思想容易偏狭,出现认知狭隘问题;学不到众之长,则容易陷入迷茫,出现人云亦云问题。
所以,书法是一整套完善的文化与艺术体系,岂非简单的“写字”这小儿科?
我的以上观点,也是我在这个阶段才有的想法,人一步一变,若人在进步,则思想也会进步。以往的思想是今后思想的铺垫,今后是当下的升华。但若,最初的思想都是错误的,那么随着人生的推进,你的思想会一个接一个的推翻自己走过的路,而非成为以往的升华。
为了避免,你这一生中都在推翻自己以往的价值观念,那么早早的树立思想之根基,价值观念,也尤为重要。
祝大家,学书愉快,共同进步。
推荐另一篇文章:草书学习入门:草书基本技法和四大要素
书法最后博采众长,
谢谢谢老师,文章很中肯,我会常来学习